一排排错落有致的低层住宅组群,十字环状的交通主干道,功能齐全的公共设施……这是笔者在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看到的2000年村镇小康型示范小区实例图片。
为了适应村镇居民跨世纪小康生活及其居住需求,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以超前、导向、示范为原则,设计出了与村镇经济发展水平及村镇居住行为模式相适应的村镇小康标准住宅。这是国家科委、建设部实施的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的一个子课题,日前已通过评审,计划从明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镇小区,以点代面,逐渐向全国扩展。
全国现有建制镇1万5千多个,村庄360多万个,村镇人口9亿多,共2亿余户。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乡村城市化进程,村镇住宅的类型和投资、建设方式,住宅的功能、面积与规模以及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环境等方面暴露出许多不足,严重制约着村镇住宅的发展。
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的杜白操教授说:“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最终推出的是一个能满足21世纪初叶(2010年左右)我国村镇各业居民文明生产,满足不同户结构、户规模小康家居功能需求的,适用、安全、卫生、舒适的多元多层次的村镇小区及住宅体系。”
“据调查统计,全国有70%的村镇住区是自发建设,格局陈旧,杂乱无章。源于小农经济的独门独院,至今仍广泛蔓延,占地面积大,土地浪费十分严重。调查中还发现,大约2/3以上的住户对住宅本身很重视,但忽视户外环境质量,道路、绿化、户外活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往往无人过问。因而造成了人们常说的‘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局面。”
一个完整的村镇住宅小区是由住宅、公共建筑、绿化与户外公共活动场所、道路交通设施、公用工程设施等项实体和空间经过综合规划设计建设而形成的。新的设计重点解决了村镇住宅的用地、室外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
节约建设用地是在充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盘活现有土地存量,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迁村并点,移民建镇,规划中利用坡地、山地建设镇小区和村庄,把分散的大面积原宅基地退耕还田,在确保车行、人行安全并满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缩短道路长度,精心布置路网。
村镇住区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室外环境的脏、乱、差和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集体经济比较落后的村镇,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情况虽有所改观,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基础设施残缺、落后,管线在住宅上杂乱交织;明沟排放污水;自然水体污染严重;公厕多是旱厕;街道缺少路灯;垃圾乱放;车辆无规则停放;畜禽散养;外部空间零乱,街景呆板、单调,缺少乡村和地方特色等等。
搞好室外环境的总体设计,主要是根据村镇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活动规律,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利用树木、草地、水库等设施创意户外环境。
在常规能源匮乏地区,将根据当地地理、资源及物产等条件,采用诸如太阳能、沼气、反火型煤制气、生物质气化以及风能、地热等天然能源及再生能源。
此外,2000年的村镇小康住宅将充分利用农作物秆、叶壳和乡镇企业工业废碴作为建材,不用或少用粘土砖的墙体材料。
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发展。其住宅的功能质量和居住环境设施水平将得到提高,以适应21世纪的村镇经济生活,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满足住宅的舒适性、适应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目的的“村镇小康住宅”,将进入一个全面建设的时期。